top of page

东巴传语:
纳西文化的精神脉络

DSC05756.JPG

纳西族的背景

丽江地区的自然环境

纳西族

纳西族历史溯源

纳西族传统民居

丽江地区的自然环境

     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境内有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大峡谷——虎跳峡,其背依雪域高原,高山夹大江。丽江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全市常住人口125.4万,境内居住着纳西、彝、傈僳、白、普米、藏、傣、苗、回等26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11个。

 

     丽江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独特,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兼有横断山脉峡谷和滇西北高原季风气候区,气温随海拔高低而不同,这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立体气候,在一个地区兼有寒温热三种气候,自然植被、土壤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各种各样药材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分布有一万多种植物,号称世界典型的“生物基因库”。

三江并流示意图.png

丽江素有“药材之乡”的誉称。丽江境内有药材2010种。以玉龙雪山为界药材以水平和垂直分布。丽江城区至海拔2000-3000米为高山寒凉地带有当归、人参、西洋参、木香、秦艽、鹿仙草、珠子参、紫丹参、叶三七、麝香、熊胆、猴骨。

纳西族

       纳西族,古称摩梭。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的澜沧江、金沙江以及支流无量河、雅砻江流域;居住于三省区、六州市、十三区县境内。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区。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纳西族人口共计326295人,其中云南省有309858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95%;丽江市有240580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74%。

       纳西族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氐羌族群中的夷系部族,秦汉以来从甘肃、青海河湟地带往南迁移;唐宋时分布在川西雅江、安宁河流域及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明清时期,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在云南丽江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人口30余万。

纳西族历史溯源

1. 纳西族源于氐羌族系说:

自称“纳”或“纳日”的古羌后裔,汉晋称麼些、摩沙、摩娑、摩梭等多种同音异写的纳人,书称西南夷之一,今称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从甘青高原河湟流域不断南迁的古羌人。

2. 纳西族族源于山东说:

称东夷,最早的纳西先民“宿”(宿沙氏的简称)起源于距今7000年前,纳西先民的民族实体形成于距今3200年前。认为纳西族有上万年的文化根系,7000多年的氏族起源,3200年的民族实体。

3. 纳西族是当地土著说:

4. 纳西融合说:

主要基于丽江人化石及一万三千年前金沙江崖画考古发现,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和南迁者融合而成。

无论何说,都不影响纳西族文化、特别是东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文明。

古史说:“中国失礼,求之四它的意思是说,汉族失掉的文物制度,可以从少数民族中找回来。

换句话说,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从汉族学夷”来的。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的。

实际上,中国上古史中的科学文化,是来源于“民族”产生之前的夷戎、蛮、狄等四夷,均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

纳西族传统民居

     井干式木楞房是纳西族较早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正北方向为正房,被称为“母房”,是全家人生活、议事的主要场所。房门门槛高,门低,屋内设火塘、神龛、大小床,主宾、男女座次分明。火塘外侧中柱称为“牟都”,意为擎天柱,火塘、擎天柱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纳西族许多人生礼仪都要在这里举行。母房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纳西族的哲学思想

【宇宙观】 【阴阳五行观】 【生命起源观】 【时间观】 

【空间观】 【生态观】 【善恶观】 【生死观】 【和谐观】

纳西族的哲学思想

纳西族先民对宇宙天地,生命起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丰富的认识,

构成了自然、朴素的哲学思想,这些认识都记录在东巴古籍文献中,

其中最具典型的有:宇宙观、阴阳五行观、生命起源观、时间观、空间观、生态观、善恶观、生死观、和谐观。

【阴阳五行观】

在古代纳西族先民的意识中,宇宙便是天和地,是由某种原始物质“佳音”、“佳气”相结合并经过一系列变化发展而成,体现出朴素唯物主义认识。

东巴古籍中贯穿有阴阳二元对立的观念。纳西族先民把阴阳观念与五行相结合,广泛运用于解释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东巴古籍文献中随处记载了二元交合化生万物的生命起源观,没有神造人的说法,体现了古代纳西族先民认识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

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客观世界和物象变化的观察,对白昼、黑夜、四季、年、月、日、时、刻、分、秒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划分。

【宇宙观】

【生命起源观】

【时间观】

【空间观】

【生态观】

纳西族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真谛。神话讲述人类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警示人类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方可持续发展。

东巴古籍中有东、南、西、北、中、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空间方位等记录,记写方位名称的东巴字体现着对空间方位的原始认知。

【善恶观】

东巴古籍文献中有大量神话故事阐述了黑自二元对立的观点,即正义挫败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思想,成为纳西族先民评判事物不成文的标准,形成朴素的善恶道德观。

【生死观】

【和谐观】

纳西族先民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有枯荣,生命皆有生死,对死亡持有理性豁达、超然酒脱的态度,形成了有关生与死的生命哲学思想。

纳西先民把人与世间一切生命体都视为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整体,和谐是古代纳西族先民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呼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纳西族的核心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本土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一般认为最迟形成于隋唐时期。主要内容有:民族传统信仰,东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礼仪,用纳西象形文书写的东巴古籍文献,以及东巴祭司所掌握的绘画、工艺制作、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东巴文化的核心精神。

      东巴文化以广博浩瀚的内容,形式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现了纳西族历史社会的灿烂文明。凝结着纳西族社会历史,自然知识,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习俗礼仪,伦理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心理等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地记录人类远古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

       据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何立峰所言,东巴本质是一个原始的宗教,东巴文化是受苯教内容融合纳西族传统礼仪文化发展出的文化。就国家政策划分而言,“东巴”只属于一个纳西族民间传统的信仰。“东巴”本身是东巴文化中祭司的职称,而广义上会把各种和东巴祭司相关的内容、文化、活动、仪式等称为“东巴”。

      东巴,(东部方言区称“达巴”),意为智者、导师,他们集“东巴”巫、医、学、艺、匠于一身,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的宗教活动为民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因而东巴教祭仪与纳西族的民俗密切相关。

       根据东巴保护传承协会统计,目前丽江市只有大约两三百人做东巴,学经书想要成为东巴的人越来越少,东巴面临老龄化问题。过去人们想当东巴是为了物质需求,因为东巴平时的生活水平比老百姓高,但如今不再能满足经济需求,且学习东巴文化的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东巴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内容

1、东巴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族传承了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即“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先民观天地、日月、山川、木石、鸟兽等物象而造型,创制了纳象形文,主要流传于西部方言区,常用单字约1400个。其文字形态反映了人类文字从表形图画过渡到表意、表音古典文字的完整过程,沿用至今成为人类唯一仍保存和使用着的完整象形文字系统。

       在东巴文化的发展后期,丽江的东巴祭司们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套标音音节符号,称为“哥巴文”,充实了纳西象形文字体系,使纳西语的己录手段更加便捷、完备。

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东巴文包括两种构形相异、性质有别的体系:一种是东巴象形文字,另一种是哥巴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形容为“木石上的记痕”,这一部分文字为象形文字,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意音文字,为自源文字。东巴文字产生的年代以及东巴文字有多少字符都是未完全明确的。东巴文主要用于东巴祭司书写东巴教用经书和仪式其它方面。清末民初,也有人用东巴文记帐、写地契、写信等应用性文书。

       哥巴文字形容为“弟子之文字”之意。哥巴文字与象形文字的区别在于:哥巴文已发展到一字一音的阶段,所以字直接与词对应。故前人称哥巴文为“音节文字”、“标音文字”、“音字”等。

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

       纳西族千百年来用东巴文书写了大量的经卷,这些古经卷记录了哲学、历史、宗教、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详见2.东巴经)

       这些东巴经卷均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其中,大量古籍反映了远古时期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是古代人们对生命、健康、医药的朴素认识,对研究医药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纳西象形文除书写东巴教经典之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也被较广泛应用。在汉文化渗透较少的地区,东巴祭司及掌握纳西象形文的人常常是生活中发生事件的记录者。纳西象形文的民间应用文献有记事簿、契约、书信、债务帐本、收租帐本、纠纷调解书、婚丧事人情礼帖等,上世纪50年代还出现过用纳西象形文记写的生产队会计帐。这类文献对研究纳西族社会经济和习俗具有资料价值。纳西象形文还偶用于摩岩刻石、建筑物标志、书写格言警句等。

东巴文字的书写

       东巴文字的书写彰显随意自由的古文字书写特征,如没有严格的笔顺,文字朝向随意,构件位置不固定等。后期局部地区也有固定笔顺的趋势,如动物文字基本以眼→嘴→角→耳→脖的笔顺书写;树木文字以主杆→树枝→树叶→果实的笔顺书写。

       东巴文字书写经书的规则:一般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走向书写,但文字位置按字义(如天在上地在下)、文字大小、形状随机布局,往往非整齐划一排列。

2、东巴经

纪年

东巴经书一般没有纪年所以东巴经最早的形成年代难于推断。东巴经书是东巴们一代一代传抄的,直到到明末清初,受汉文化的影响在书末会有皇帝的年号。

作用

1)传统分类

 

       传统分类,是由纳西族东巴基于典籍文献的基本用途而沿袭至今的分类。这种传统分类将东巴典籍文献分为吟诵书“补特额”、历算书“孜特额”和验看书“吕特额”三类。

 

       【吟诵书】是指在仪式中需要由祭司口头吟诵的典文献;

 

       【历算书】是指东巴依据日子算吉凶的典籍文献;

 

       【验看书】是指东巴为某一事物进行占卜时验看结果的典籍文献。

2)文种分类

 

       文种分类,就是从书写典籍文献的文字层面进行划分的分类。据此,东巴典籍文献分为形字典籍文献、音字典籍文献、形音混合型典籍文献三种。

 

【形字典籍文献】就是全部内容用东巴象形文书写的典籍文献,这类典籍文献数量最多;

 

【音字典籍文献】就是全部用标音的哥巴文书写的典籍文献,这类典籍文献数量不多;

 

【形音混合型典籍文献】就是用东巴象形文与哥巴标音文两种文字混合书写的典籍文献,混合型的典籍文献中,通常以形字为主,音字为辅。丽江坝、鲁甸、塔城一带的典籍中较为常见。

3)学科分类

 

       由于绝大多数东巴典籍文献属于宗教用书而被冠以“东巴经”之名,但以其内容而论则属于综合性图书,书名仅揭示其应用场合与用途,不足以展示其内容与实质。这种综合性图书的性质决定了很难以一般图书分类法把一部部典籍按照书目准确地加以区分。但如果没有学科分类,也难得揭示出东巴典籍文献所包含的“百科全书”的功能。

       为全面展现整个东巴典籍文献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面貌和学科属性,从典籍文献实际内容的整体性和涉及内容的主次,进行二次或三次分类,可将东巴典籍文献分为宗教类、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医药病理类、天文律历类、农牧生产与工艺技术类、字书类、目录类、文书类等十一大类。

 

【宗教类】指的是直接服务于东巴教的典籍文献。它是东巴典籍文献中数量最多,体系最庞大的一类。根据该类典籍在仪式类别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作多层次的复分可分为六类:祈福类、禳鬼类、丧葬类、占卜类、规程类、咒语类。(详见4)宗教分类)

 

【历史类】指的是记载有纳西族谱牒世系和迁徙路线等内容的典籍文献

 

【哲学类】指的是包含有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如“世界的本质”、“空间和时间观念”、“事物运动的规律”,以及对“生命从何而来”、“空间结构层次”、“宇宙运动”等反映古代纳西族先民哲学观点的典籍文献

 

【文学类】指的是东巴典籍文献中文学特征突出的典籍文献

 

【艺术类】指的是包含有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内容的典籍文献

 

【医药病理类】指的是记载有对人体脏器、疾病病因、药物的认识以及诊病治病方法的典籍文献

 

【天文律历类】指的是记录有历算体系和占卜类的典籍文献

 

【农牧生产与工艺技术类】指的是记载有农耕与畜牧知识、劳动工具与武器制作技艺等的典籍文献

 

【字书类】指的是将哥巴文和东巴文两种读音相同的文字进行归类,汇编成册的典籍文献

 

【目录类】指的是按仪式中所吟诵经书的前后顺序罗列典籍名称而具有目录性质的典籍文献

 

【文书类】主要指契约、书信、日记、账等以应用性、纪实性为主要特征的文献

4)宗教分类


 

【祈福类经籍】用于向神灵或祖先以祈求福泽为目的的仪式中用到的典籍文献,主要用于祭天仪式、祭暑神仪式、祭村寨神仪式、祭胜利神仪式等;

 

【禳鬼类经籍】以禳鬼避凶为目的的禳鬼类仪式中用到的典籍文献,主要用于祭风仪式、禳垛鬼仪式、除秽仪式、压呆鬼仪式等;

 

【丧葬类经籍】用于为死者举行的开丧、超度仪式中的典籍文献,如《佐拉卦图》;

 

【占卜类经籍】写有占卜吉凶、验看实物因由的文献,包括《炙羊肩胛卦》、《贝壳诊》、《六十花甲子》等;

 

【规程类经籍】记录有仪式场景布置、所用典籍先后、绘有木牌摹本或需捏制面偶的形象等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典籍文献,如《祭村寨神仪式·规程》;

 

【咒语类经籍】记录有具有神秘力量的特殊语言的典籍文献

特点

东巴经为传抄书籍,有地域特色,体现于东巴文字的笔画、繁简程度、书写方式也体现于文字的书写、省略及假借习惯、经书的装订等等。

意义

东巴经负载了纳西族的古代文化,内容丰富。东巴经籍为多种学科和研究领域提供了极高的资料,对各学科的研究具有极高的认知价值。

经书分布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东巴古籍文献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库,记录了纳西人的宇宙观、生命观以及基于自然基础之上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东巴古籍文献伴随着纳西族干百年来的变迁,涵括了族群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婚姻家庭、生活习俗、历史宗教、天文医药、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内容以及演化过程,反映了纳西族社会与族群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和演变。

       东巴古籍文献主要用于纳西族民间信仰东巴教的活动,内容包罗万象。东巴教处于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除神话、史诗、故事、占卜、舞蹈、绘画、规程、文字、医药等少数古籍具有专门图书性质外,哲学、历史、民族、民俗、农林畜牧、军事等内容的古籍未形成为独立图书,其综合性特征明显。

       纳西族摩梭人祭司达巴使用口诵经,其内容与东巴古籍相似。

 

备注:本站大部分资料即取自于东巴经参考文献,包括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社《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三卷,共10种东巴经;云南人民出版社《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 是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历20多年时间集20多位学者、东巴心血的巨作,全集共100卷,每卷收入东巴古籍10种左右,共计收入897种,于200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囊括现存的各类东巴古籍,具备完整性、权威性;采用四对照译注体例::献原文扫描件、国际音标标注的纳西语读音、汉文逐词对译、汉语直译。古籍内容由资深东巴进行释读,由深谙汉语的译者进行记音、翻译,严谨科学,规范完整,呈现出东巴古籍特有的叙述表达方式和实质内涵。

       东巴古籍作为古代纳西人的精神创造,它吸纳、整合了中华多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众多层面,构建并体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收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 的897种东巴古籍文献于 2003 年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3、东巴教

       东巴教在早期的巫术信仰基础上融合苯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文化等因素发展而成。有卷帙浩繁的象形文字经典、繁复信仰体系和仪式体系,处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阶段。

       东巴教在承袭纳西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吸收西藏早期苯教的内容,且逐渐融入佛、道等多元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信奉万物有灵,兼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主要特征是多神、重卜、重巫,保留了原始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原始宗教色彩,有相对规范、统一的祭祀仪轨与宗教经典。东巴教处于从民间宗教向人为宗教方向发展的阶段,其神灵体系具备这一宗教形态的典型特征。

       较大规模的宗教仪式有30多种,对天界诸神、祖先、自然神灵、鬼魂的祭祀及人生礼仪是东巴宗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反映着纳西人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传统的灵魂观念,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最终目的。    

       东巴教传统渗透于社会习俗,内化于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教化和规训是其有益于社会管理的功能所在。在纳西族历史发展中,培育了族群守规遵矩、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敬畏自然、包容向上的民族性格。

       东巴教的东巴祭司和其他祭司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一、东巴没有专门用作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有时候在家中,如施行退口舌,有时候也会在野外,如祭祖、驱鬼等;

 

二、东巴是没有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职业教徒,东巴只在做祭祀活动时算专职的神职人员,否则相当于老百姓;

 

三、东巴教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规和教义,没有禁忌、仪规,祭祀按照古籍中的规则执行,相对比较随意;

 

四、东巴教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教组织和教派,因此只能以民间性的维度看待东巴。其地位高于民间习俗,但不能算作宗教。

4、东巴造纸文化

       东巴纸是东巴祭司主要用来写经绘画的手工纸,以瑞香科荛花等原科调成,技艺独特,纸质厚实,抗虫蛀,经久耐用。东巴纸承载着纳西族的文明,并对周边民族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历来负有盛名。

       2006年6月,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5. 东巴舞蹈

       东巴教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仪轨所跳的宗教舞蹈,被称为东巴舞蹈。东巴舞蹈主要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

       东巴古籍文献中有《舞谱》,纳西语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程”。“蹉姆”对各类舞蹈的姿态、路线、造型、动律以及配舞乐器等有较为详细的记录,是学习东巴舞蹈的范本。

       东巴祭祀仪中迎神、镇鬼的舞蹈,一般为集体表演,舞者手持乐器或法器,用打击乐伴奏,舞蹈动作沉稳端庄。东巴舞用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东巴教神话,有故事情节的舞段连缀表演,初具舞剧的雏形。东巴舞承袭了拙朴的原始艺术传统,又保持着淳厚、雍容、典雅的古代舞蹈原色。

       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认为:东巴舞谱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系统的舞谱。东巴舞谱对研究舞蹈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等问题有重要价值。

东巴舞类型

【大神舞】

 

代表性舞蹈:刹依威德舞、恒迪窝盘舞、恒依格空舞、格村衬补舞、胜日明恭舞、纳生初卢舞、古生抠巴舞、梭余晋古舞、丹依拉姆女神舞、茨里拉姆女神舞、东巴什罗舞

 

【战神舞】

 

代表性舞蹈:多格优麻舞、巴乌优麻舞、阁赤优麻舞、松古优麻舞、纽纽优麻舞、佐体优麻舞、郎究敬久舞、余培爪松十三战神舞、余吕爪松十三战神舞、余季爪松十三战神舞

 

【动物舞】

 

代表性舞蹈:大鹏神鸟舞、金色神蛙舞、白海螺狮子舞、山羊舞、白额黑犏牛舞、白鹿舞、黄 金大象舞、绿松石豪猪舞、老鹰舞、雕舞、白鹤舞、孔雀舞、虎舞、豹舞、水獭舞

 

【法器及其他舞】

 

代表性舞蹈:降魔杵舞、弓箭舞、法杖舞、油灯舞、鹰爪舞、鹰羽翅舞、火把舞、荷花舞、铁匠舞

6. 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具有悦神、迎神、安鬼驱鬼的功能,主要指的是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流传于东巴口头,或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中。除了占卜经书以外,东巴经书都是要通过诵唱表现出来的。

       东巴音乐分为经腔和器乐两类。经腔是祭仪中诵经的腔调,即东巴作仪式时诵唱经文的唱腔,不同仪程使用的唱腔各异。曲调与诵词的语音密切结合,庄重肃穆、富有神秘感,音乐风格与纳西族民间音乐一脉相承。东巴诵经的唱腔,用于举行祈福、开丧、超度、禳鬼等东巴仪式的过程中,共有 30 余种,每种仪式随进程唱腔有变化,各地唱腔大同小异,各有特色。

       器乐多为打击乐,用于诵经和舞蹈的伴奏,包括作仪时吹响、打击、摇动海螺、牦牛角、皮鼓、板铃、铜锣、钹等法器的简单节奏、调子。在东巴文献中还记载有琵琶、筝、响篾、葫芦笙、笛等乐器表现出在东巴教兴盛之时,音乐曾繁盛多彩。

东巴唱腔的特点

【祈福仪式】温和婉转,节奏缓慢,表现出对神灵祈求崇拜敬畏的心理,仪式过程中变化较少。

【禳鬼仪式】声音宏亮、高亢急切,随着仪式从招呼鬼魔到安抚、施食、请神镇鬼,由缓到急,镇鬼时达到高潮,伴奏乐器的谱点也越来越急切有力。

【开丧、超度仪式】基调较为哀婉、低沉、节奏缓慢。

7. 东巴绘画

       纳西族东巴在做宗教活动仪式时,绘制的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

神路图

       直幅长卷《神路图》用于丧葬、超度仪式。内容分神界、人间和鬼狱三部分,深受佛教“三界六道论”和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及汉族幽冥观念的影响。《神路图》既是东巴教融汇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鸿篇巨制,又是纳西族传统绘画艺术的杰出作品。

© 2035 by Lijiang area medicine.
bottom of page